[scode type="blue"]黄大荣:荆沙方言例释一 本文全文转载自荆州记忆(id:jzmemory)公众号[/scode]
- 愿得地 愿得的
常用于反问,哪个愿得的呢?不情愿的意思。不得已的意思。用于责备。
他愿得的唦!谁叫他那门做呢?自作自受的意思。
2. 两夹攻
双重、多重因素叠加。多指不好的事情。比较“祸不单行”,显得中性一些,语气缓和一些。
例如:本来身体底子差,偏又中标(疫情),这两夹攻怎么受得了?
3. 又是龙灯又是会[1]
热闹事凑到一块儿了。常用于中性略带贬义。抱怨忙不过来。
例如:又是龙灯又是会,你说顾哪头?
例如:这下子就热闹了,又是龙灯又是会!
[1]会,庙会,集市。
- 说话像放屁的
说话不中听。或指责他人说话完全不负责任、不算数。
例如:这个人呀,说话像放屁;你也听?
5. 高高低低
说话做事,不着调,不靠谱。忽高忽低。与“二黄”意思有相近之处。
例如:他这个人,高高低低!(不屑于理会)
6. 二黄
展开来说就是“一个鸡蛋两个黄”。少见,反常,怪异。也有解释为,皮黄戏的二黄和反二黄,不同调。贬义。
例如:这人蛮二黄。
现代说法常省去“黄”字,例如:这人二!
也有用双声叠字:二里二气。
7. 报报 报气
一般人误作“宝宝”,不对。应为“报报”。
报应的意思。口语中,还有“得报应”“现世报”。可见应该是:报。
报报,动词报应的名词化,作名词。贬义。傻子,弱智、低能的意思。
荆沙还有连用的:报报tingtiang,后两个字待考。象声词,模拟打大锣的声音。这是荆沙很少见的有后鼻音的字。荆沙老人,也常直接使用tiangtiang,与报报同义。
- 黄里稀糊
脑子未开窍,糊涂虫。稀里糊涂。一般为贬义,有时是中性。例如说小孩子黄里稀糊。 - 开口眼子闭口窍
说某人极其聪明,善于察言观色,一肚子心机。一般用于贬义。有时是中性。类似说法还有,心窍好,心空眼子好。
10. 撞到鬼 起来早了
遭遇不好的、意料不到的事情,倒霉,运气不好。
起来早了,意思是天黑,与撞到鬼,一样的意思。还有一层意思,本来想法挺好的,不曾想结果很糟糕。还有遇到的人或事情,棘手,麻烦。
例如:今儿算是撞到鬼了!
今儿,今天。明儿、后儿、前儿、上前儿,荆沙的这些“记日子”的说法,与《红楼梦》里的完全相同。
11. 硬撑
与普通话同义。又作硬挺。有歇后语:癞蛤蟆垫床脚——硬撑。
12. 歪歪倒
摇摇晃晃,不稳当。与普通话同义。即将倒下。
13. 找歪
扯皮,没有正当理由。有碰瓷的意思。口语还有“扯皮拉筋”的说法。
14. 看到看到
作副词。眼见着、很快就如何的意思。例如:看到看到不行了。看到看到就沉水里去了。
15. 赶到赶到
同上,有加重语气。例如:赶到赶到把事情做完了。
16. 巴之不得 求之不得
即,巴不得。荆沙人口语中,常常可见文言古语。说明此地文化积淀深厚。
17. 扶到
扶着。到,常相当于普通话的着。例如,找不到,即找不着。
18. 稀奇话
有悖常理的话,见外的话。例如:看你说些稀奇话!你给予人帮助,或送朋友邻居一点东西,对方表示要答谢,你会说:“说些稀奇话!”或“稀奇话!”
或者,别人说的话离谱,你也可以说:“说的些稀奇话!”这种反驳,贬义较轻微。
19. 摇身架桨
动作很大,架,音读作ga,音讹。形容有些人架子大,摆谱,走路行事,动作大到很夸张。例如:你看他那个德行,摇身架桨的!
20. 扬尘舞蹈
张扬,跋扈。有人曾问我,这个荆沙土话,是不是“扬长忤道”?我告诉他出处在《西游记》。任性胡为的意思。荆沙方言,很多有出处,很多是古语,在屈原的作品里有,《方言大辞典》也多有收录。如下面的格字。
21. 格
有两个含义。读第一声,表示钻的意思,例如:“输了就格桌子。”“这伢儿蛮神,成天在屋里格来格去。”
读第二声,锯开的意思。例如:把这块板子格开。
从画格子延伸而来。
22. 笨贼
很笨的意思。贼,与东北话的贼有相近的意思。说人贼精,就是说这人非常精,精得像贼了。贬义偏中性。
荆沙口语读zui的第三声。
荆沙方言口语,形成的时间很长,大致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晚晴民国。满人入关后,有约4万人前后来荆州城驻守,带来了北方话。《红楼梦》里看得明白,南北方言有交流融合的情形。
23. 先进
荆沙老人们春节拜年,常说:“恭喜您越老越先进。”这个词汇,显然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。
24. 新闻报
同样产生于近代。老人们听见稀奇的事情,常常以不屑的语气表示质疑,或表示闻所未闻的意思。例如:“你说的这些,新闻报!”
25. 下洋操
产生于近代。甲午战争后,沙市开埠,又有长江水路之便,得风气之先。吾国消费品,凡自西洋进口商品,无不冠以“洋”字。何足为奇。大到洋戏(留声机)、洋车(有轴承的人力车)、洋布,小到洋火(火柴)、洋胰子(肥皂),洋线(细股棉线),不一而足。
洋人的体操或军操,沙市人叫洋操。与中国武术不同。对于某人动作怪异,戏称下洋操。中性或贬义。
26. 跟到洋人造反
产生于近代。意思是跟着别人起哄或胡闹。有揶揄之意。贬义,或略带中性。例如:小孩子跟着大些的孩子疯玩疯闹,或找家长扯皮,也可以说:“他这是跟到洋人造反!”
27. 异古异样
行为举止与众不同,或者穿戴打扮花哨,称之为异古异样。这个方言口语,出现很早,故应为样字,而不是洋字。
28. 吃饱了 吃多了
相当于北方的“吃饱了撑的”。荆沙口语更简洁:吃多了。无事生非。贬义。
29. 真书假戏歌本子放屁
老百姓对说书、看戏、听曲艺说唱的评价。旧时文盲多,没有近现代传媒,他们宁可相信说书人讲《三国》《说唐》《儿女英雄传》。那时候的曲艺说唱,多为淫词滥调。
这也说明,老百姓对文字和书籍,有敬畏之心。
作者附记
荆沙方言口语,活在我的父辈、祖父辈的生活里,是他们的日常语言。我从小就听他们讲。尤其我母亲,口头表述能力极强,准确生动,她又很喜欢讲古,对我影响极大。所以我对此地方言口语十分熟悉。现代人很少使用了,我的子女口里,基本上听不到了。其实,方言口语,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。我曾尝试把小长篇《新摩登时代》做了个方言版。后来有整理本地方言的想法,也做了一些积累和准备。但我自知精力不够了。只能随便做一点,做多少算多少。网络上有一些,但随意借代,错字百出,很不靠谱。
2023.9.26.永定河畔
本文全文转载自荆州记忆公众号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04q1xYOyIgsWfJj1cSJRnQ